北京,深秋。11月初,一間寬敞的會議室里,賈平凹端坐在桌前,安靜聆聽評論家、作家們的發言。因為“著名作家”的身份和作品的高產、暢銷,他時不時就得在這樣的場合亮個相。
有人稱,賈平凹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個符號??珊芏嗳瞬⒉恢?,他當年也經歷過多次退稿;很多人不知道,雖以小說著稱,卻也有人夸他散文寫得更好。在幾十年中,賈平凹用一支筆,幾乎寫遍了俗世生活的形形色色。
大學“搞創作” 多次遭遇退稿
賈平凹的童年、少年時代,過得不是太順利。
上山砍柴、下地干活……在他還很小的時候,生活就教會了他什么叫“磨難”。由于受到父親的一點兒牽連,招工、招兵都沒他的份,好不容易才撈到一個上大學的機會。
那時,賈平凹沒啥存在感,就是愛看書,愛寫東西。他曾經說,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,所以開始搞創作,“也沒人教你,就是慢慢摸索,憑志趣來學習”。
稿子源源不斷給人家投過去,然后又源源不斷被退回來。他沒氣餒。把退稿信貼在宿舍架子床旁邊,當作一種激勵。
有那么一回,作品發表了。他跑去買報紙,結果賣報紙的開始不愿意賣,以為是要拿回去包辣子面。賈平凹回憶道:“我又不好意思說,那上面有我的文章”。
心情自然是好的。捧著報紙回學校的路上,賈平凹覺著所有人都對自己笑,還一個人坐在校園樹林里,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。
“就像跑賽跑一樣,開頭剛一起跑,給你掌聲或噓聲,都不在意?!彼欢冗@么形容那股子高興勁兒,“你只能是無限往前跑,不停地跑,到最后,獲得了掌聲才是真正的掌聲”。
“陜軍東征”與《廢都》
帶著對文學的憧憬,賈平凹大學畢業了。
他先當了幾年文學編輯,一邊看別人的稿子,一邊寫自己的東西。隨著《滿月兒》《果林里》的發表,“賈平凹”這個名字終于引起了評論界的注意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,商業化大潮來襲,“下?!笔钱敃r很響亮的詞匯。也是在那個時候,“陜軍東征”的文學現象出現了:高建群有《最后一個匈奴》,陳忠實寫了《白鹿原》,賈平凹創作出《廢都》,引發人們閱讀長篇小說的熱潮。
《廢都》存在爭議,有人評價它為當代《紅樓夢》,有人說它“涉黃”。但也確實很火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甚至評價過,如果不是因為有盜版的因素,它應該是中國銷量最大的小說之一。
賈平凹似乎并沒有因為《廢都》受挫。在此后的日子里,他的創作觸角更大幅度延展開來,寫出了《病相報告》《秦腔》《白夜》等小說,讀者也因此認識了胡方、江嵐和農民劉高興們。
他還相繼拿下了魯迅文學獎、茅盾文學獎等重要獎項。當年被退稿的小青年,終于成為了大作家。
心底仍喜歡散文
小說受關注不假,實際上,有不少人更欣賞賈平凹的散文。他也不否認這一點,“曾有人說我的散文比小說好,當時我不服氣”。
為此,賈平凹曾有些賭氣似的暫時放棄寫散文,專門跑去寫小說。這是他后來散文寫得少的原因之一。不過,他說,在心底,自己仍然喜歡散文,“因為我覺得寫散文特別自在”。
賈平凹的散文內容寬泛,寫自己的父親母親,寫讀書,《靜虛村記》記錄的就是生活瑣事和感受。偶爾也會幽默地講幾個段子。他覺得,散文就是很自然、很質樸地把事情說清楚。
平實依然有打動人心的力量。在《朗讀者》里,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朗誦了賈平凹的作品《寫給母親》,不過幾分鐘時間,臺下觀眾已經潸然淚下。
他的散文集《自在獨行》,上市兩年來,累計發行數量超過100萬冊。當年的讀者老去了,現在的年輕讀者依然喜歡。賈平凹說,也許是因為生命里基本的東西不變,愛不變,探求不變。年輕時候做的夢都是一樣的。
被問到小說、散文的區別時,賈平凹不愿把二者分得太清楚。也不主張專門做散文家,“如果專門寫抒情散文,你一生有多少情要抒?最后就變成矯情、假情”。
在他心目中,不管小說還是散文,背后要有天地人心,就是張載所談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,“這是大的東西”。
什么才是好作品?
有一句老話“你生在哪兒就決定了你”,賈平凹生于陜西省商洛市,秦嶺就似乎成了他寫作的一個“宿命”,以此為底色,描述了俗世中的人和事。
有人說,不太喜歡賈平凹的書,覺著寫來寫去都跳不出早期那種“鄉土文學”的框框;也有人說賈平凹寫的東西耐讀、戳人心,從《秦腔》到《祭父》,全是生活的痕跡,真實到近乎殘酷。
三十多歲和七十多歲畢竟不同,所有的人生經歷都會跟著歲月慢慢沉淀,滲透到文章里?;貞浧甬斈?,賈平凹也常會覺著,這沒寫好,那沒寫好。
他說,好的作品起碼要經過50年還有人閱讀,才算及格,才稱得上是作家。對照這個觀點,自己也是極其一般的,“這不是自謙。我一直在懷疑自己。就寫了這么點東西,到現在還有名聲,這是不是真的?”
想著想著,心中有時還多了一種悲涼的情緒。
“懷疑自己”的賈平凹會繼續寫下去嗎?答案應該是肯定的。畢竟他曾不止一次這樣說過,“讓我退休還沒什么,但如果宣布不準我寫作,我會特別痛苦”。
來源:中國新聞網